找到相关内容200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和谐”是梦想中的最高境界--“龙泉之声”专访台北奥运代表团总顾问星云长老

    人心的净化、生活质量的升华、人心人性的和谐。佛教对于社会无形的影响力,如孙中山先生说:“佛教乃救世之仁,佛学是哲学之母。佛教可以补法律之不足,法律制裁犯罪于已然,佛教防范于未然。”对于胡锦涛总书记提倡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专访|星云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8/09042327809.html
  • 宗教与科学

    则缺而不圆,背之将自陷偏枯。只有赋予科学以慈悲救世精神,才能除其功利之弊,去其唯物之失,以发挥其建设性的功用,美化人生,庄严世界,必须要求宗教能通得过科学的鉴定,才能破除迷信,建立正信,启迪正觉。因此,...

    耕云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14046774.html
  • 人间佛教与社会

    悲智双运。既能自觉自奋,自策自励,提升理智以自利;又能激发人性的挚爱,实行慈悲,入世救世以利他。直至二利究竟,福慧具足,自然证得无上佛道,成就福慧庄严圆满无缺的人生。   所以人间佛教,是今日人生社会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0750164.html
  • 苏州佛教的人文气息

    赐额“画禅寺”,该寺大殿之瓦都用铜浇铸,可惜数十吨铜瓦于1966年全被拆除。民国年间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弘法利人舍已救世,被弘一大师(李叔同)誉为“三百年来,一人而已”。1948年,寄叶庵主持妙若独资...

    苏 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5850707.html
  • 佛教的起源及佛教的追求

    佛教  佛教,出现在婆罗门教之后,源于印度,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,始祖为释迦牟尼,属释加族,本姓乔答摩,牟尼为称号,为贤人之意。他的真名叫悉达多,通常佛教徒称他为佛祖或佛陀。  悉达多成年之后,虽然生活富裕,地位显赫,当他看到人世间有生老病死之苦和种种不平,决心学道,以救世人。悉达多首先向婆罗门高僧求教,未能如愿以偿,再去尼连禅河边的林中修苦行之道,长达六年之久,仍一无所获。最后渡河而过,在一棵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43355723.html
  • 试论佛教戒律的形成及其弘扬

    中想到:为了佛教的精神及其救世的工作不至于因佛的灭度而陷于停顿,根据佛临灭前的:“汝等比丘,于我灭后,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,如暗遇明,贫人得宝;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。”《遗教经》的教诲,决心召集当时的大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62856431.html
  • 孔子与佛陀教育观之比较

    ,戚戚然以至于死,”却依然锲而不舍,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。”其积极救世的精神,一直成为后代儒家信奉的金科玉律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70757101.html
  • 佛教对于当今的普世价值

    救世之仁,佛教是哲学之母,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。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,盖教有辅政之功,政有护教之力;政以治身,教以治心,相得益彰,并行不悖”。(可惜中山先生壮志未酬英年早逝,这是长期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极大不幸),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“外求诸物”,而人在道德良知自律上则是不断反省返求诸己的,中山先生所说的“可佐科学之偏”大概是指这一点吧,救人、救国之仁不一定可以救世,但是救世之仁一定可以救人、救国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3160251.html
  • 传戒史话

    《佛法是救世之光》,【妙云集】下编之十一,页四O二。  [11]释印顺,〈受戒难,受戒以后更难〉,《佛法是救世之光》,【妙云集】下编之十一,页四O一。  [12]林子青,〈中国佛教仪轨制度-传戒〉,《...,〈受戒难,受戒以后更难〉,《佛法是救世之光》,【妙云集】下编之十一,页四O二。  [15]释印顺,〈受戒难,受戒以后更难〉,《佛法是救世之光》,【妙云集】下编之十一,页四O二。  [16] 《佛教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2962371.html
  • 戊戌维新前后中国知识分子与佛教之关系

    社会底蕴。  从中国社会必当有宗教信仰而获进的思想观念方面来看,一批社会改革者、政治家们曾认为佛教是其宣传变法维新,建设新社会“大同理想”的哲学工具与精神依托。特别是大乘佛教的救世价值趋向,很容易为政治家们引为同调,因为它呈现了直接面对现实苦难的拯救,便于形成吸引芸芸众生的救世学说。康有为的“大同理想”即依佛教”四圣谛”、入世界观众苦,来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苦难成因,以及解救众生于苦海的种种途径。谭嗣...

    萧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1266657.html